咨询热线:
156-4056-9618

从成语看古代的君臣关系

来源:法律读库 公众号  作者:法律读库   时间:2016-10-08

读廿四史,你会发现,不管儒家或君王多么信誓旦旦地说“仁者爱人”,但皇帝诛杀大臣的记载贯穿于整个中国王朝的历史。所以鲁迅《狂人日记》说“我翻开历史一查,这历史没有年代,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“仁义道德”几个字。我横竖睡不着,仔细看了半夜,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,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‘吃人’!”吴虞《吃人与礼教》说:“我们中国人,最妙是一面会吃人,一面又能够讲礼教。吃人与礼教,本来是极相矛盾的事,然而他们在当时历史上,却认为并行不悖的,这真正是奇怪了!” 如果看透了封建专制缺少人权法治的本质,就不会奇怪了。


汉语成语中关于大臣内容的约有80多条,大体可分如下七类,从中可见古代君臣关系貌似和谐、实则无常 :


一是形容图谋不轨、力可敌君的大臣。例如,篡位夺权:指臣子夺取君位。元代尚仲贤《三夺槊》第四折:“那凶玩很劣,奸滑侥幸,则待篡位夺权。”类似的成语还有:

等夷之志:等夷:匹敌。指臣下僭越朝廷之心。《北史·周宗室传论》:“及文后崩殂,诸子冲幼,群公怀等夷之志,天下有去就之心,卒能变魏为周,捍危获者,护之力也。”

胫大于股:犹言本小末大。旧时喻臣下的力量大于君上。汉代刘向《说苑·君道》:“胫大于股者难以步,指大于臂者难以把,本小末大,不能相使也。”亦作“枝大于本”。

裂冠毁冕,拔本塞源:冕,古代王侯卿大夫所戴的礼帽;本,树根。原比喻诸侯背弃礼法,侵犯天子的直接领地。后用作臣下推翻国君,夺取王位的代称。《左传·昭公九年》:“伯父若裂冠毁冕,拔本塞源,专弃谋主,虽戎狄其何有余一人?”

功烈震主:臣下功劳太大,使君主受到震动而心有疑虑。宋代李觏《袁州州学记》:“功烈震主者,闻命而释兵。”

功高震主、力可敌君的大臣,是最容易被君主杀头的。


二是形容对君主忠心进谏的大臣。例如,陈善闭邪:臣下对君主陈述善法美政,借以堵塞君主的邪心妄念。《孟子·离娄上》:“责难于君谓之恭,陈善闭邪谓之敬,吾君不能谓之贼。”类似成语还有:

进可替否:向君主进献良策,以废弃弊政。《三国志·魏志·卢毓传》:“官人秩才,圣帝所难,必须良佐,进可替否。”

刺上化下:讽谕国君,教化下民。唐代黄滔《答陈磻隐论诗书》:“诗本於国风王泽,将以刺上化下,苟不如是,曷诗人乎?”

进思尽忠,退思补过:在朝廷做官,就忠心耿耿报效君主;辞官隐退时,就反省自己,以弥补过失。《左传·宣公十二年》:“林父之事君也,进思尽忠,退思补过,社稷之卫也,若之何杀之?”

予违汝弼:我有过失,你就来纠正。古代帝王鼓励臣下随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话。《尚书·益稷》:“予违汝弼,汝无面从,退有后言。”

批其逆鳞:批:触;逆鳞:倒生的鳞。触犯了龙喉下的逆鳞。比喻臣下直言劝谏,触犯君主。《韩非子.说难》:"夫龙之为虫也,柔可狎而骑也,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,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。人主亦有逆鳞,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。"龙比喻君主,因以触"逆鳞"﹑批"逆鳞"等喻犯人主或强权之怒。亦作“批逆龙鳞”。

直言极谏:大臣以正直的言论对君主谏诤。汉代晁错《举贤良对策》:“救主之失,补主之过,扬主之美,明主之功,使主内无邪辟之行,外无骞污之名。事君若此,可谓直言极谏之士矣。亦作“直言切谏”、“直言正谏”等。

大臣进谏的动机是否良善、进谏的内容是否确当,这些皆由君主定断,没有任何“知无不言、言者无罪”的法律保障,所以古代大臣都知道是“冒死进谏”。强谏多悲剧,古代比比皆是。


三是形容大臣对君主忠诚感情的。例如,犬马恋主:比喻臣下眷怀君上。三国时期的曹植《上责躬应诏诗表》:“瞻望反侧,不胜犬马恋主之情。”类似的还有:

鹰犬之用:猎人驯养的鹰与猎犬,比喻大臣为君主尽忠。《后汉书·陈龟传》:“臣龟蒙恩累世,驰骋边陲,虽展鹰犬之用,顿毙胡虏之庭,魂骸不返,荐享狐狸,犹无以塞厚责,荅万分也。”

葵藿之心:比喻臣下对君主表示忠诚。唐代王维《责躬荐弟表》:“葵藿之心,庶知向日。犬马之意,何足动天。”

瞻天恋阙:天、阙:均借指帝王。指仰望与依恋帝王。清代洪楝园《警黄钟》第五出:“臣无任瞻天恋阙,激切屏营之至。”

碎首糜躯:头颅粉碎,身躯糜烂。臣下报效皇上,多用此语。宋代王禹偁《为宰臣上尊号表》:“跼天蹐地,罔敢自安;碎首糜躯,期于必遂。”

一介之辅:具有一片忠心辅佐君王的臣子。三国陈琳《为袁绍檄豫州》:“圣朝无一介之辅,股肱无折冲之势。”

一心百君:忠臣虽经历几个君主还是始终如一。《晏子春秋·内篇·问下》:“一心可以事百君,三心不可以事一君。”

犬马之力:愿象犬马那样为君主奔走效力。表示心甘情愿受人驱使,为人效劳。明代许仲琳《封神演义》第68回:“尚敢不效犬马之力,以报深恩也。.主辱臣死:君主蒙受耻辱时,作臣子的就应当效忠而死。”

主忧臣劳:君主有忧虑,作臣子的要立即效劳。《国语·越语下》:“为人臣者,君忧臣劳,君辱臣死。”

忠不可兼:一臣不可辅佐二主。《吕氏春秋·权勋》:“利不可两,忠不可兼。”

忠不违君:忠心耿耿,绝不违背君主。《三国志·魏志·臧洪传》:“吾闻之也,义不背亲,忠不违君,故东宗本州以为亲援,中扶郡将以安社稷,一举二得以徼忠孝,何以为非?”

忠君报国:忠于国君,报效国家。元代郑德辉《伊尹耕莘》第二折:“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,济世安民,忠君报国,乃是男儿所为。”

忠臣不事二君,烈女不更二夫:忠臣绝不辅佐两个朝代的君主;贞烈的妇女决不再嫁第二个丈夫。《史记·田单列传》:“忠臣不事二君,贞女不更二夫。齐王不听吾谏,故退而耕子野。”

大臣是君主的犬马、家臣,而非具有独立人格的公仆,所以身心尽为君主驱使。


四是形容君圣臣贤的。此类观念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人事安排。例如,圣君贤相:圣明的君主与贤良的辅佐大臣。《荀子·富国》:“若夫兼而覆之,兼而爱之,兼而制之,岁虽凶败水旱,使百姓无冻馁之患,则是圣君贤相之事也。”类似的还有:

都俞吁咈:皆为古汉语叹词。吁,不同意;咈,反对;都,赞美;俞,同意。本以表示尧、舜、禹等讨论政事时发言的语气,后用以赞美君臣论政问答,融洽雍睦。《书·尧典》:“帝曰:‘吁!咈哉!’”又《益稷》:“禹曰:‘都,帝,慎乃在位。’帝曰:‘俞!’”《续资治通鉴·宋理宗景定五年》:“君有过举,臣当直言,都俞吁咈,古之所尚。

君圣臣贤:君主圣明,臣子贤良。形容君臣契合,政治清明。《旧唐书·马燧传》:“道无不行,谋无不臧,君圣臣贤,运泰时康。”

主明臣直:君主圣明,臣子忠诚。《北史·张晏之传》:“天下有道,主明臣直;虽休勿休,永贻世则。”

主圣臣良:君主圣明,臣下忠良。《北史·仲方传》:“况主圣臣良,兵强国富,陈既主昏于上,人讟于下,险无百二之固,众非九国之师,独此岛夷,而稽天讨!”亦作“主明臣直”、“主圣臣直”、“主贤臣良”。

君暗臣蔽:君主昏庸无道,臣子欺瞒蒙骗。《清史稿·太守本纪》:“君暗臣蔽,枉杀至此。” 

风飞云会:会:会合,聚合。比喻有才能的君臣遇合。元代揭傒斯《与尚书右丞相书》:“一旦风飞云会,加之百官之上,立于庙堂之内,以数尺之身,任天下之责,方寸之心,关天下之虑。”

这一类成语道出了历史的真相:先有明君,才有贤相。有了唐太宗的从谏如流,才有魏征一生“数十余万言”的激烈谏诤。


五是形容大臣不尽职守的。例如,附上罔下:亲附君王,欺骗臣下。汉代刘向《说苑·臣术》:“泰誓曰:‘附下而罔上者死,附上而罔下者刑。’”类似的还有:

伴食中书:指执政大臣庸懦而不堪任事。明代郎瑛《七修类稿·事物·李西涯》:“人有投匿名诗云:‘文章声价斗山齐,伴食中书日又西;回首湘江春水绿,鹧鸪啼罢子规啼。’”

持禄保位:为了保持俸禄官位,大臣阿谀奉承,不敢直言进谏。《明史·解一贯传》:“夫朝廷有纪纲,大臣重进退,宏、璁、萼缘不可不去,宏不去,则有持禄保位之诮。”亦作“持禄养身”。

.欺君之罪:欺骗君主的罪行。明代许仲琳《封神演义》第二回:“且煌煌天语,谁敢有违,以自取欺君之罪。”


古代奸臣何以产生?除了个人品质以外,更重要的是昏君当道,或君主年幼,说到底是政治制度造成的。


六是形容大臣位畏惧君主的。例如, 伴君如伴虎:清代无名氏《说呼全传》第四回:“古人云:‘伴君如伴虎’,刻刻要当心。”这一类成语道出了古代君臣关系的常态。西汉“武帝求贤诏”中的“盖有非常之功,必待非常之人”脍炙人口,但至晚年诛杀频繁,“名臣文武欲尽”。丞相一个接一个获罪,及至公孙贺被任命为相,吓得“顿首涕泣不肯起”。最后被迫接受,出门便说:“我从是殆矣!”他虽然在位十三年,但最后还是因为儿子犯事,父子同死于狱中,而且又是灭族。


由上可以得出古代君臣关系的一般规律:有明君,方有贤臣;有昏君,必有奸臣;大臣是君王家臣犬马,生死富贵系于皇帝喜怒间。君权不受法律限制,大臣不受法律保障。



添加微信×

扫描添加微信